股票正规的杠杆平台 北平说 | 这些危险因素,正在悄悄“养”息肉_病变_肠道_饮食
【北平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股票正规的杠杆平台,是维系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为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张北平主任团队将定期推送消化道疾病的防治知识!欢迎持续关注。
本期作者
第247期
55岁的张阿姨最近经常感到腹部胀满不适,时有大便变烂的情况。起初,她以为是吃了寒凉的食物导致的,但调整饮食后,症状并没有改善。在女儿的多次劝说下,张阿姨来到了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
接诊的医生详细询问了张阿姨的病史后,建议她进行胃肠镜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在乙状结肠发现了3枚直径约8mm-10mm的息肉。医生通过内镜技术顺利将其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提示这些息肉均为管状腺瘤。
展开剩余83%医生耐心地对张阿姨解释道:“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的恶变风险,虽然这次及时发现和切除了,但后续仍需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新出现的息肉。此外,我建议您服用中药进行调理,从体质上改善,预防息肉的复发。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肠道健康。”
北平说
PART.01
肠息肉:肠道里的“不速之客”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向肠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肠道黏膜上的一种赘生物。通俗来说就是肠道黏膜上长了 “小肉疙瘩”,按病理类型可分为:
(一)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锯齿状病变两大类。
1.腺瘤性息肉
是结直肠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分为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管状。腺瘤性息肉体积越大,越容易发生癌变。
2.锯齿状病变
(1)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是最常见锯齿状病变的亚型,锯齿状息肉的70%-95%为HP。其特征是缺乏恶变潜能。
(2)无蒂锯齿状病变(sessile serrated lesion,SSL):SSL占结直肠息肉的0.18%-20.23%,具有恶性潜能。欧美人群发生率高,东亚人群为0.4%。通常位于右半结肠,表现为平坦型病变,直径多>10 mm,呈灰白色改变,表面具有黏液帽。
(3)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TSA更常出现在左半结肠,是较少见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
(4)无法分类的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unclassified,SAU):指无法分类的具有锯齿状结构而发育不良的息肉,具有与其他锯齿状病变不同的形态和分子特征。
(二)非肿瘤性息肉
1.炎性息肉:最常见,多见于炎性肠病,也可见于血吸虫或肠阿米巴等感染性或缺血性肠炎。息肉通常较小,有蒂或无蒂,大多<2 cm。
2.错构瘤性息肉:是肠道较为少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常伴发于一些罕见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包括幼年性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PJ息肉)、Cowden 综合征及Cronkhite Canada综合征。
PART.02
这些危险因素,正在悄悄“养”息肉
1.饮食因素:长期高油高盐、低纤维饮食(爱吃油炸、红肉、加工肉,少吃蔬菜粗粮);过量摄入腌制食品、烧烤(含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等致癌物);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
2.生活方式:久坐、缺乏运动,吸烟,嗜酒,长期便秘或腹泻等。
3.代谢异常:肥胖、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4.肠道“亚健康”状态:慢性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增多,诱发黏膜异常增生。
5.遗传与年龄 “双重作用”:家族中有人患肠息肉或肠癌(尤其是直系亲属),风险升高 3~4 倍;40 岁以上人群是肠息肉高发群体,随年龄增长风险增加。
PART.03
中医调理:从“根”上预防息肉生长与复发
中医认为,肠息肉的发生与湿热瘀阻、脾虚气滞密切相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水湿运化失常,湿热痰瘀互结,最终形成肠道 “赘生物”。预防和减少复发,关键在 “健脾祛湿、理气化瘀”。
1.饮食防护:
茯苓山药粥(茯苓15g、山药20g、粳米50g),健脾祛湿;
红豆薏米汤(红豆、薏米各30g,煮至软烂,可加少量陈皮理气),清热利湿,适合湿热体质人群;煲汤时加白扁豆、莲子、芡实(各10g),健脾固肠。
忌口提醒:少吃辛辣、肥甘厚味,以免助湿生热;避免生冷食物,防止损伤脾阳。
2.生活起居:
每日快走30分钟、顺时针揉腹10分钟以促进肠道蠕动;定时如厕,避免久蹲,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调节情志,避免长期焦虑,肝郁气滞易致脾胃运化失常。
3.中药调理,辨证论治防复发:
肠息肉的发生与脾胃关系密切,如脾胃虚弱,升降、运化失司,水湿聚而成痰,痰湿阻滞气血运行,痰气在肠粘膜聚结而形成息肉;或脾胃虚寒,长久没有改善,痰湿内停,气机运行不畅,痰气聚结而发生息肉。
脾胃病科长期致力于结直肠疾病研究,认为腺瘤性息肉内镜切除后容易复发,是因有“伏毒”在肠,主要表现为湿瘀胶结肠道。患者常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或脾胃虚弱,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浊内生,瘀血内停,湿瘀互结,胶结肠道,渐生成瘤,日久成毒,化生为癌。因此,单纯的切除息肉,治标不治本,预防息肉复发的根本是扶正解毒,治疗上应健脾化湿、理气化瘀、解毒消瘤。专科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治未病优势,在多年临床实践及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方——调肠消瘤方,能够明显降低腺瘤的复发风险。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结直肠息肉管理项目分中心、国家胶囊内镜研究中心临床培训基地、国家幽门螺杆菌分子诊断中心广州分中心。在学术带头人余绍源、罗云坚及黄穗平三位教授指导下,在脾胃病暨消化内镜中心大科主任张北平、大科副主任刘添文引领下,大德路总院脾胃病科主任张海燕、二沙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叶振昊、芳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陈延及珠海医院脾胃病科主任赵小青带领团队,继往开来,携团队锐意进取,致力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消化道早癌以及炎癌转化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结直肠腺瘤、炎症性肠病,胆胰疾病等,尤擅长消化内镜下3E技术(ESD、ERCP、EUS)等各种手术治疗及术后中医药促进康复,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深受患者欢迎。
初审 | 王军飞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股票正规的杠杆平台
发布于:广东省